公益新闻
B 型公司:重新定义企业责任



新界古洞有几间铁皮屋,被几辆铲泥车移为平地,香港今时今日,出现铲人家园的野蛮公司,学习暴力收地,强制拆迁快速上手。

香港的公司堕落,但外国则兴起以贡献社会为已任,重新定义盈利及影响的 B Corporation(B 型公司)。

B Corporation 崛起

这类公司的管治文件,已事先对股东声明,股东利益并不是公司唯一考虑。公司会善待其工人、供货商、顾客及小区。而由于有此声明,当股东发现其未能达标,便可兴讼,情况有如传统公司如何不谋取最大利润,股东一样有此权利。

冇真银落袋,理应无人问津,不过 Goldman Sachs,BlackRock,Bain Capital,Zurich 及 AXA 也纷纷设立基金给这一类以创造社会影响的初创公司。而福特基金会、麦克阿瑟基金会及其他不同的慈善团体也投资其中,朱克伯格承诺投资 440 亿美金于这类型的公司。根据摩根士丹利及全球社会影响力投资网络(Global Impact Investing Network),约有 600 亿美金相关社会影响力的投资额。

这类型的公司正慢慢崛起,现时已有起过 1,600 间。所谓 B Corporation(简称B Corp),是指公司获得由 B Lab(一个对潜在 B Corp 以严苛的财务与社会标准审核的非营利组织)所创立的认证,而这认证目标,是希望公司们能够「符合社会与环境表现、企业责任,与透明化的严苛标准」。

于 1970 年,经济学家佛利民曾经讲过,做生意要赚钱至上,他认为甚么社会责任只是赚到钱后的玩意,而且这也无益于股东。不过,今时今日,社会不只要求企业要有社会责任,不要污染环境、奴役员工,而且还要公司协助解决社会问题,这可以是可口可乐在非洲的 Diarrhea Program 或 Pampers 的疫苗计划。

管理学家 Michael Porter 曾经分析,商业与社会的关系已经进入第三阶段。而这三个阶段分列如下(例子请自行想象):
 
  1. 「慈善事业」模式:即是公司透过做「不好」的事情赚到钱,然后拿一点出来做善事。
  2. 「见好就收」模式:公司负有社会责任,至少营运上,要减少破坏。简单讲,公司尝试做少点坏事。
  3. 「好事好搵」模式:公司营运目标是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,其产品或服务能处理社会问题。

Michael Porter 认为现时世界有大量未被满足的需求,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让资本主义向好的方面发展,因为满足需求,资本主义是最有效的。而且一旦有钱赚,便能形成规模。Porter 倡议的共享价值,主要研究公司如何透过满足基本需要而获利,如食水、卫生等。他认为社会事业,尤其是发展中国家,能提供大量商机。但问题是,由此角度思考商业营运,其专注点仍是盈利先行,当那些社会事业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,也会乏人问津。

而「做好事」意味这只是公司营运的一部份,一间公司之内,可能有部门推出保育森林及海洋的商品,但另一个部门则完全漠视这方面的关注。

真正的变革,不止是公司做好事,而是公司本质就是「善」。而这一切,又在于我们如何看待「盈利」两字。因为当一间公司要在营运上,保证自己对环境及社会丝毫不损,不以赚到尽为目标,讲求对社会有其他正面影响力,就会涉及的众多层面,由公司成立的目标、经营哲学,股东追求及目标,公司形象,也会完全不一样。

企业介绍

捐款排行